科技日報記者 劉艷
3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鄔賀銓在全球6G技術大會分享了對6G研究十大關鍵問題的思考。
超寬帶并非6G的亮點
頻譜效率更值得研究,有人測算5G的頻效現在是4G的5倍左右,那么6G的頻效是不是能再改進5G倍呢?
元宇宙難成6G的支點
元宇宙需要6G,但6G需要元宇宙嗎?
元宇宙主要面向消費的應用(沉浸式文旅、高體驗游戲、感官互動等),未來還可產業應用(數字創意設計、開發平臺、虛擬辦公空間等)。
元宇宙商業模式相對于社交媒體和VR/AR沒有根本的變化,而且只是小眾市場,至少不是6G的剛需。
超寬帶與減碳之間要找平衡點
雙碳是6G研究的難點。
天地通信融合的目標抬高了6G系統的復雜性,增加了6G減碳的難度,像OpenRAN等帶來通用性和靈活性,但是也付出能效或者實時性的代價,所以減碳需要從6G網絡體系架構的創新入手。
面向行業的應用將是6G研究的重點
5G并沒有針對To B的應用做重點的研究,將5G To C的系統架構和設備直接搬到5G To B,這樣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所以,工業互聯網應該成為6G的研究重點,更需要更重視低時延和確定性的要求,To B要作為6G研究的重點,在架構和管理上提出創新的方案。
找準AI在6G應用的落腳點
5G時代AI主要用在運維管理方面,但只是在原有系統上外加功能。
6G希望是原生AI應用,應聚焦在如何利用AI分析信道特性實現干擾消除、優化能效和核心網對業務的智能化適應上。
建議主攻重點L1-L3層級控制面而非應用層。
低頻段挖潛應該是6G研究的著力點
6G全頻段接入是偽命題,既不現實也不合理,頻段太多將抬高成本。
Sub 6GHz或者毫米波的低段應作為6G頻譜的主攻方向。
毫米波的高頻段可考慮室內應用,6G也需要調整現有頻譜分配格局,考慮與衛星通信頻譜兼容。
星地融合的難點
將天基互聯網融合到地面移動通信系統是低成本廣覆蓋的解決方案。
本來在4G/5G時代也可以發展NTN(非地面移動通信),但天基互聯網自身覆蓋能力跟不上,地面移動通信網絡也需要相應增強。
空天地海通信一體化是6G的一個賣點
空天地海通信一體化通信沒有實現并非因6G未生,主要還是因為低軌衛星未形成全球覆蓋,不過可作為6G的一個賣點,通過6G可帶熱空天地海通信一體化的研究。
星地融合通信是運營商的社會責任所在,但不必追求一體化,可先從5G做起。
低成本的智簡網絡是6G研究的痛點
6G不僅業務類型多而且管理更復雜,多樣化業務不能大一統網絡也不能多元化網絡。
智簡網絡是目標但尚無大網可行方案,以架構簡單、運維方便、云網協同、智能開放、安全可靠和低成本為目標的智簡網絡是網絡技術創新的方向,但網絡體系的創新比空口技術難,與現網兼容是挑戰,目前還沒有智簡網絡在大網上可行的方案。
創新是6G研究的基點
5G將早年的理論借助集成電路的技術進步實現了工程化,可是6G需要從基礎理論做起。
我們需要探索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大范圍干擾抵消技術,但這種技術的出現是否會導致非蜂窩的結構呢?基于超材料科學的天線技術如何突破?在核心網方面5G做了一些探索,6G可能需要更大的創新,并且跟5G相比,6G的約束因素更多,現在特別關注的是低碳和網絡以及信息安全。
(圖片來源:全球6G技術大會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