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實習生 柳鑫
二月的蘇中大地一片綠色。小麥種植在春天最易受“倒春寒”和漬害影響,因此近期也是農業科技人員最忙碌的季節。
2月23日,在插滿標牌的200畝試驗田里,科技日報記者見到了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德榮。他正在逐一查看地里小麥的生長狀況。
“良種是提高小麥單產的關鍵。一個真正能夠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必須要看其在不同地點、不同生長環境下的抗性和產量表現。選育耐晚播高產新品種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备叩聵s說。
在揚麥25示范田邊,高德榮告訴記者,這是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遲播的問題選育出的新品種,從多年生產表現看,揚麥25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好的優勢,尤其是在生產上表現出分蘗能力強、成穗數多、產量高、耐遲播等特點。
記者了解到,2022年在射陽新洋農場試驗田,揚麥25現場測產畝穗數達39萬,畝產達688.5公斤;在新洋農場5000畝連片示范區,揚麥25平均畝產超620公斤。該產量比目前江蘇小麥畝均產量提高50%以上。
僅用3年,揚麥25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其中江蘇年推廣面積超250萬畝,已成為江蘇淮南麥區第二大品種,也是目前長江中下游推廣速度最快的品種,并入選“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
成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參加工作30多年來,憑借著嚴謹的科研精神和責任擔當,高德榮帶領團隊已選育揚麥系列品種48個,其中包括攻克了世界性難題的抗赤霉病揚麥33。
近5年來,高德榮團隊創新協同推廣模式,不僅與相關企業簽訂了生產訂單,還與揚州大學、揚州職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共建示范推廣基地,應用北斗導航智能化數字化裝備集成技術種植,形成綠色化、標準化、數字化生產體系,提高糧食生產的作業水平和效率。
在高德榮看來,盡管我國每年通過審定的品種有3600多個,但絕大多數品種仍采取傳統育種技術,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同時種業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也亟待加強。
“牢牢守護國家糧食安全,良種是關鍵?!备叩聵s表示,要通過完善協同創新聯合體,解決生物技術育種的堵點;要通過完善種子監督體系、嚴厲打擊假冒套牌等舉措,切實保護優質新品種,保障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利益,避免“損農傷農”事件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高德榮也經常帶著團隊深入農業科研單位、育種基地、種田大戶家里、食品加工企業進行調研,摸現狀、查問題、聽意見……今年他將把農業科研人員的呼聲和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以期推動我國種業有序健康發展,更好地保障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當上代表,既感到光榮,也有了責任?!备叩聵s說,“我將盡心盡職,當好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群眾的‘代言人’!”
記者手記
“種業安全已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讓中國的飯碗端得更牢”。這是記者聽到高德榮最常掛在嘴邊的話。記者認識高德榮多年,30多年來,他一直在用行動踐行“扎根一線搞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育什么,國家需要什么就鉆研什么”是他和團隊定下的目標。在這群農業科研人員的身上,記者看到的是他們圍繞小麥產業關鍵問題,不斷攻堅克難,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感受到的是以振興民族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的責任擔當。
也許你并不了解,在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弱筋品質改良和耐遲播育種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意味著什么,但你可以通過累計推廣超4億畝這一數字,體會到高德榮主持和參與育成的小麥新品種的強大影響力。
“當前極端氣候的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病蟲害暴發、肥藥過量使用等,都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潛在的威脅和挑戰?!备叩聵s表示,作為農業科研領域的代表,既要勇挑重擔,更要深入農業科研單位、生產基地調研,了解農科人員和農民對品種的意見和新需求,為加快建立完善現代育種體系、確保糧食安全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