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評論員
春風和煦,山河錦繡。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首都,共赴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場內外,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等成了熱點話題。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報告還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些科學論斷,明確了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關系,凸顯出了高質量發展與創新環環相扣、有機統一的關系;勾勒出了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光明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不少卡點瓶頸。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聚眾力、謀創新、開新局,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全面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合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首先,要下好“先手棋”,為高質量發展產生更多“源”?;A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方面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源頭供給。
第二,要解好“應用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能”。要堅持需求與問題導向,提升創新成果的賦能水平,推動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大數據等產業,積極開展成果轉化,把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勝勢。同時,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再造,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科技支撐力、創新驅動力。
第三,要育好“生力軍”,為高質量發展集聚更多的“勢”。2022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占比已超過3/4。企業是新產業、新市場的開拓者,是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要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以及成果轉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夯實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進一步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提高成果吸納和成果轉化能力,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以及“閱卷人”的作用,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公正創新的政策環境,形成大中小型企業錯落有致的創新矩陣,讓高質量發展始終澎湃強勁動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以創新之槳撐好高質量發展之舟,不斷開拓進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努力實現從科技強、產業強,到經濟強、國家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加廣闊的新愿景。我們期待,廣大代表委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為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